談起比賽茶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於有些人就專門喝比賽茶,來品味人生,其實鹿谷鄉農會比賽茶的全名是「x年春(冬)季高級凍頂烏龍茶展售會」,它的主要目的是藉著比賽,刺激茶農加強茶園管理,提昇製茶及焙茶技術,達提昇茶葉品質。
 
另一方面,也創立了茶葉分級包裝的制度,使消費者得以安心的購買到,經過專家印證過品質保證茶葉。茶葉的銷售管道因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是歷經千辛萬苦,不斷改進才能達到今天這個世界的級的規模及水準,這當中用心最多,耐心經營的靈魂人,當屬本農會總幹事林光演先生了,一路走來的評審人員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吳場長振鐸、張瑞成技正、林復科長、林復泉先生、何分場長信鳳、縣府林啟三技正、郭主任寬福等。筆者實際參與茶展的工作行列,已有二十多年的歲月,現在讓我們做個茶展回顧,否則多年之後或許大家都已遺忘歷史的始末。
鹿谷茶鄉」之名一點也不為過
國六十五年鄉內種茶面積還不多,大約七、八十公頃左右,大都集中在鳳凰、彰雅、永隆、廣興等村。因比賽之後茶價,由農民直接與消費者議價,結果好茶之價格忽然上昂得非常離譜。因此急速擴展開到現在鹿谷鄉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製茶,難怪「鹿谷茶鄉」之名一點也不為過。政府為了倡導國人喝茶的風氣,民國六十五年由當時的省政府農林廳輔導鹿谷鄉農會辦理第一屆的春茶比賽展售會,參賽茶樣只有一○四件,在鹿谷國小舉行。民國六十六年參賽者更為減少。因永隆村少數茶農抵制參賽致參賽者只有78件。民國六十七年農會為達推廣目的入圍茶,以保證價
格收購,特等一台斤一千八百元買入,併發給兩萬元獎金,農會當場接受消費者登記,限二台斤,超過人數用抽籤決定,農會出售一台斤定一千八百元。雖然規模小但已打開了比賽茶的知名度了,所以隔年開始即倍數的成長,民國六十八年開放給農民直接和消費者叫價,從此政府不再補助經費,由農會自力更生,開始向農民收取報名費來辦理。民國六十九年改以參賽者只要是入圍茶一律一斤七百元售給農會販售,作為促銷活動之用,其間價格因時而異,至今農會已改為每台斤一千五百元收購。民國六十幾年當時交茶之茶樣是茶農在家先把茶葉一斤斤用紙包包好,每件是22斤茶葉,其中一斤做為評審及展售當天做為顧客茶樣比對用,一斤平價賣給農會,做為推廣宣傳之用。茶的取樣是由農會的工作人員,從所有的茶包中隨機抽取一包,所以偶而難免有運氣好壞之差別,得獎者就由主辦單位一一在茶包上貼上封簽,以示品質保證。為了求得更公平、公正,慢慢演變成茶農不必在家先行包裝,必須將22斤的散茶交給主辦單位現場取樣、包裝,待評審後若沒達到比賽之品質標準者,大會則將已包裝好之茶葉外包裝脫掉,退回給茶農,所以當地的茶農把被淘汰在外的茶稱之為「脫褲茶」。
幾經波折使得茶展熱風狂飆一時
為了營造使頒獎典禮有如電影金馬獎般的高潮迭起,從開獎到包裝都是秘密進行,深怕走漏風聲缺少神秘性,展售會當天無法達到賣點的高潮。所以連參加包裝作業的人選,都得由總幹事精挑細選能守口如瓶的人來參與包裝,包裝作業有如大學聯考之闈場那般嚴謹,不得與外面有電話連繫,甚至於飲食也都只能請人送到門口,禁止與外人面對面的接觸。包裝完成之後,則連夜搬運至鹿谷國小展售會場,顧茶顧到天明,真是倍極辛苦。為了製造買賣當
天的氣氛也曾發生過有趣的插曲,民國六十九年的春茶展之等級提早曝光,因此農林廳下令茶展前不准貼上封簽,由工作人員將封簽帶到現場分發,結果展售會當天,人潮一踊而上,場面為之混亂,封簽被一搶而光,也不知真否貼在得獎的茶包上。至此以後再也不敢當天貼上封簽,經過了幾年的檢討改進,到了民國七十五年鹿谷鄉農會的茶展品牌已能讓所有消費者肯定,不必再製造典禮的神秘性,所以改為評審之後馬上公佈得獎名單,工作建立制度化之後,工作量也減化了許多。由於品牌的建立加上市場的需求,所以從七十二年起開始將一年一度的春茶比賽會,改為一年兩次,也就是開始起了冬茶展售會之腳步,但促銷的工作並非想像中的容易,農會向茶農平價收購的兩斤茶,卻發生滯銷現象,不得不分配給員工促銷,每人分配一般(20斤),因此七十三年之後即改成向茶農收購一斤以減輕農會的負擔,於七十四年又辦理買比賽茶送轎車之摸彩活動,使得茶展熱風狂飆一時,沒幾年工夫比賽茶已是炙手可熱,雖然農會想回復每件收購兩斤的計畫,但已不容易。
 
展售茶的包裝也是日新月異,民國六十五年是用四方型的道林紙來包裝,這須要行家才能包得紮實四方平穩,包好之後貼上農會封簽,外面再套上塑膠袋即完成。到民國七十年改用已印製好之紙袋來包裝,人力上已減少許多,到民國七十四年開始採用鋁箔包裝,外加包裝盒。七十六年起採用半斤罐裝外加包裝紙盒,為了使優良茶的品質差異不至於太大,所以從該年度起將優良茶又分為二朵梅花及三朵梅花兩種分級,其目的讓沒有顧客或沈默的農民賣好價錢。民國七十五年以前比賽分為優良茶、三等茶、二等茶、頭等茶、特等茶。由於農會這場茶展具有多項指標的意義,因此包裝也總是領導群倫,民國八十六年起實施真空充氮包裝,八十九年採用脫氧劑使茶葉的包裝更向前邁進一大步,保存的效果也提高許多。
 
茶葉的評審剛開始由於參加的茶樣還不多,所以從初審到結束都是由茶業改良場的專家來擔任,民國六十五年春茶展到七十四年冬茶展是由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吳場長振鐸擔任主審,民國七十五年春茶展到八十八年春茶展是由茶改場魚池分場何分場長信鳳擔任主審。民國八十八年起由現任茶改場凍頂工作站郭主任寬福擔任。由於民國七十五年參賽者已達三千六百八十七件,到民國八十年冬季已達四千零四十八件,突破四千件,為了確保茶農的權益,因此農會限定一個會員只能參加一件茶樣。評審的工作量更是不勝負荷,因此農會命令林指導員火練召考一批當地的農村青年,從幾百人當中遴選出來24人,再加以長期的培訓,使成為優秀的評審委員,這些初審委員將比賽茶做初步的等級分類,分為淘汰茶、二朵梅花、三梅花、與複審茶。初審後將複審茶葉(約25%)送交主審人員評審。主審人員從送來的茶樣中再分為參等茶、貳等茶、頭等茶、特等茶,入等比率約佔總量的16%左右,為了確保比賽茶的標準,所以淘汰茶不設底限,沒有百分率的限制,只要是品質沒達到入圍之水準隨即淘汰,裁判對入等茶的比率也有相當大的空間,一切以品質為遴選標準,肯定是這場比賽把關如此之嚴格,才會使消費者趨之若鶩。
品質及價格屹立不搖
品質及價格屹立不搖。由於評審的茶樣編號是經由電腦隨機編成密碼,再將磁碟片封籤保管,因此評審時是絕對能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茶農往往在家自己比對,總覺得自己的茶最好,但是一經評分比較,連初審人員自己繳交的茶,也常常被他們自己刷下來而不自覺。但輸不起的茶農還是滿多的,記得民國七十一年還曾發生茶農不滿所繳交的茶招致淘汰,憤而以油漆及硝酸潑向林總幹事之座車及頒獎台。
 
比賽茶之評審但求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因此評審時要非常講究定時、定量、定溫。稱取三公克的茶葉量放入150c.c.的評茶杯中,沖入100℃左右的熱開水,計時六分鐘之後倒出茶湯,先觀水色待六分鐘後(約40℃)開始聞葉底之香味,再來嚐茶湯之滋味。每次以30杯為宜不得超過,否則會影響沖茶的水溫,有失公平性。鹿谷鄉農會之比賽茶可以說在所有茶農均寄以厚望,所以消費者均給予高度肯定之下戰戰兢兢,一步一腳印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它是金字招牌的商品,也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代表凍頂烏龍茶的品質及經濟指標,我們期望它在茶的世界裡是一流水準的品質及展售會場,這就需要消費者多一些包容,農民及農會多一些用心,把展售比賽會辦得更具文化氣質,鹿谷鄉更具茶鄉之風範。
 
附註:從91年冬季比賽茶,複審委員由『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凍頂工作站郭主任寬福、魚池分場林課
 
長金池、魚池分場前分場長何信鳳共同擔任。【準頭等獎】以上之茶樣採各別評審各自計分方式,特等獎及頭等排名獎項則採用合議制,以決定得獎名次。
 
 
會址:南投縣鹿谷鄉中正路一段231號     服務電話:(049)2751962     服務傳真:(049)2750500     E-mail:lugutea@kimo.com